战地4解放军形象_战地4解放军形象图片

       对于战地4解放军形象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1.山间铃响马帮来全集 山间铃响马帮来电视剧

2.《使命召唤》和《战地》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3.四川小伙不知父亲为何少根手指,1984年看报后,赶紧带他找解放军

4.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5.请推荐几部中国海军的**

6.亮剑:王副军长为何会怕李云龙一个师长?看看赵刚的军衔就知道了

战地4解放军形象_战地4解放军形象图片

山间铃响马帮来全集 山间铃响马帮来电视剧

       山间铃响马帮来全集 山间铃响马帮来电视剧

       /wangzi707/blog/item/dce23daa5abd87f21f17a231.html

       《沈浩》关机主创发感言 合肥在线 2010-9-7 12:06

       经过两月余的紧张拍摄,电视剧版《沈浩》上周末向媒体公布关机消息,曾打造《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宅门》、《汉武大帝》、《村官普发兴》和央视正热播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视佳作的制片人严从华说,导演张绍林将在京进行两个月的后期制作,...

       《孽债2》走红“碧玉美人”张馨戈惊艳亮相 猫扑网 2010-9-6 12:16

       对于网友的高度评价,张馨戈表示很欣慰,并亲自揭密了自己接拍“碧玉美人”这一角色的由来:“我那时正好也在云南拍《山间铃响马帮来》,在剧中扮演的同样是个云南人,《孽债2》在选角时就联系我,问我要不要试戏,我当时试的本来是另外一个角色,但导演看了之后却说我身上散发出来的感觉怎么看都象碧玉。...

       9月6日影视预告 扬子晚报网 2010-9-6 09:15

       22:28山间铃响马帮来(14、15)(央视一套) 23:21雍正王朝(16-18)(央视十一) 00:00紧紧抱着我(57-59)(俄)(央视八套) ** 19:35萧峰血战陈庄(央视六套) 22:18**梦工厂(江苏影视) 22:35保姆先生(美)(央视六套) 综艺 19:35智勇大冲关(湖南卫视) ... 2条相同新闻>>王斑领衔《山间铃响马帮来》 京华网 2009-3-7 02:13

       本报讯(记者赵楠楠)昨天,王斑从电视剧《山间铃响马帮来》外景地云南赶回北京参加媒体见面会。王斑透露,在该剧中他饰演解放军排长一角,“这个角色在老版**中是个小配角,在这部电视剧版中成了男一号。” 老版**主要突出描写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艰难、日常生活用品的匮乏,... 2条相同新闻>>

       视频:《山间铃响马帮来》探班 杨恭如饰女军医 搜狐 2009-2-13 17:14

       1954年,由老作家白桦创作、导演王为一拍摄的一部黑白**《山间铃响马帮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描写少数民族的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解放初期的云南边疆的反特故事。这部**也被誉为“红色经典”。如今这部**将被重新拍摄。 2月10日,时值中国传统佳节正月十五,...

       保利博纳进军电视业 打造《山间铃响马帮来》 中国经济网 2009-2-11 11:15

       《山间铃响马帮来》剧照 杨恭如剧照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描写少数民族的反特故事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曾经轰动一时,如今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将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重现荧屏,... 10条相同新闻>>

       翻拍《山间铃响马帮来》杨恭如演女一号 搜狐 2009-2-11 08:17

       描写少数民族的反特故事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曾经轰动一时,如今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将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重现荧屏。昨日下午,该剧在昆明举行了媒体见面会,记者从保利博纳获悉,杨恭如将在剧中饰演女一号。 新版电视剧《山间铃响马帮来》将首次关注美丽的苗寨和哈尼寨,... 3条相同新闻>>

《使命召唤》和《战地》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解放石家庄对全国解放的重要意义,首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要城市的先例,为尔后进行城市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石家庄扼平汉、正太、石德铁路,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枢纽。1947年10月,石家庄之国民党第3军主力在清风店地区被晋察冀军区部队全歼后,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军只有第3军之第32师、2个保安团及周围19个县的保安大队,态势孤立。为了加强石家庄的守备,蒋介石于11月3、4两日,将保定“绥靖”公署1个独立团及1个野炮营空运至石家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决心乘石家庄守敌兵力空虚、军心不稳之际,集中晋察冀野战军全部及所属冀晋、冀中军区的部队发起石家庄战役。

       以晋察冀野战军第3、第4纵队分别从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第4军分区和冀中军区独立第7、第8旅、第11军分区的部队从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实施辅助进攻;以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第9旅及第3、第9军分区的部队部署于定县、新乐之间,担任阻击由保定方向增援之敌;以察哈尔军区独立第4旅及第5、第7军分区的部队向平汉路北平(今北京)至保定段出击,重点破坏铁路线,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为了更有力地打击石家庄守军,晋察冀野战军还将清风店战役中被俘的约1000名国民党军官经教育后释放回石家庄,以分化瓦解敌军。此外,晋察冀解放区政府调集1万副担架,4000余辆大车,10万民兵、民工随军作战。

       进攻各部队渡过滹沱河向石家庄开进,并突然包围了石家庄外围国民党军各据点。7日晨,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攻克了大郭村飞机场,歼灭守军1个营。8日晨,第4纵队攻占盘山,至此扫清了外市沟以外守军的全部据点。8日下午4时,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晋察冀野战军以坑道爆破和强行爆破相结合的手段向外市沟国民党守军发起了总攻,至9日晨,晋察冀野战军攻占了除北焦、范村等4个据点外的全部据点。随后,晋察冀野战军以一部兵力围困上述4个据点,以主力继续向内市沟进攻。

       10日下午4时,在炮兵火力猛烈轰击的掩护下,攻城突击部队同时实施内外爆破,并从被炸塌的壕沟冲入内市沟。第3纵队第8旅首先从西面突破成功,于下午6时攻占了东里村、西南兵营,歼灭守军第32师之第96团大部。第4纵队第10旅从东面突破后,连续击退第32师之第94团及坦克的7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并推进至铁路以东地区。冀晋、冀中军区的部队也相继占领了预定目标,进入了市内战斗。10日晚11时,全面突破内市沟后,各攻城部队适时将第二梯队投入战斗。至12日,守敌全部被歼,第32师师长兼石家庄警备司令刘英被俘。随后,冀中军区部队又乘胜攻占了元氏县城。

       石家庄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2.4万人,缴获坦克9辆,火炮100余门及大量机车、汽车和军用物资,此役不仅占领了敌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区连成一片,而且还首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要城市的先例,为尔后进行城市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为纪念解放石家庄,在省会原火车站广场建有“石家庄解放纪念碑”,这样的举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整个纪念碑由建筑体与塑像相结合,其内涵有寓意性和象征性。

       石家庄地处京南重要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回顾历史,60年前正是解放战争敌我战略态势发生转折变化的一年,我人民解放大军从劣势初转为优;战略战术从运动战转为攻坚战;从包围城市转为攻占城市。作为纪念性雕塑设计应紧紧把握这些特点,仅是表现胜利的姿态是不够的。骏马扬威、挺坐举枪表现了一定的军威,也象征着胜利,但与解放石家庄的战略意义不贴切。初战告捷,大仗还在后面,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解放军那时还是小米加步枪,靠两条腿昼夜行军、调虎离山、围点打援,歼灭有生之敌而后攻占城镇。坐骑势的选择与塑造没有表现出特有的典型意义,却有国外纪念像的借鉴之嫌。众所周知,广州是最后解放的沿海大城市,其解放纪念碑是挺立的解放军战士,一手握枪,一手捧鲜花,一目了然的使人感到是朴实的解放军战士形象,坚定的情感表达而具有永久的纪念性,没有虚张之势。石家庄解放为1947年,我军刚转为主动攻城之时,作品的时间感是事物特质的表达要素,是设计总体的出发点,是基点。

       “石家庄解放纪念碑”人物形象的塑造亦是败笔:

       1、解放军人物形象塑造的年龄偏大,也不英俊,且缺少来自田野的子弟兵朴实形象。

       2、虽然《解放石家庄》影片中我军有单衣着装,但解放石家庄攻坚战直至解放之时已是深秋初冬季节,我军着装已是冬服(大量战地照片可见)。季节与着装是设计的重要形象语言,是典型性的因素,但此设计单装露臂,缺少历史真实,给人以季节时令的误导。

       3、1947年距三大战役打响尚有一年时间,我军还没有缴获多少美式武器。塑像高举的是美式卡宾枪也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广州解放纪念碑塑造的还是步枪)。

       4、美式卡宾枪子弹梭较短,内装十发子弹。而“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的战士胸前则是美式“汤姆”、“冲锋枪”用的子弹袋,如此不配套的装备设计使人啼笑皆非。

       5、解放军战士后背的披肩布也是杜撰之物,设计没有必要效仿“彼得大帝”像,况且是块不大不小的“方块布”在飘动。解放军当时身着子弹袋、米袋、手榴弹袋、背包(棉被)和挖掩体用的军用铁铲。创作中艺术的真实允许选择、取舍与夸张,但要与生活的真实为依据,反对不伦不类。

       作为石家庄战役的纪念性雕塑,设计者应首先理解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解放战争中,最先解放的城市——石家庄解放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把握城市攻坚战的特殊性。基调与立意要准确,把势如破竹的城市攻坚战中生龙活虎的英雄群体形象塑造出来,才不失“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的真正纪念意义。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才能使人们受到深深的感动,强调象征性难免流于空泛。

       解放石家庄从军事上为我军攻占城市积累了战斗战术经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扫清太行山东部平原敌占城市据点,为太行山设置了安全屏障。1948年党中央迁到西柏坡,从而三大战役的决战胜利和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全中国解放的政治和军事基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解放石家庄是先头之战,意义重大,应该建一座与此重

四川小伙不知父亲为何少根手指,1984年看报后,赶紧带他找解放军

       使命召唤我只有13和15没玩过,战地只接触过1942,战地2,2142,战地叛逆连队2,战地一,战地五。

        总体看使命召唤的单人剧情感觉更胜一筹(特别是现代战争三部曲,感觉代入感很强,整部作品给人荡气回肠的感受),多人模式节奏非常快,连杀奖励丰富多彩,枪械操作也畅快淋漓,喜欢cs类型的玩家会飞快得上手的(比较侧重个人能力,一两个大神就能力挽狂澜)。而且该系列从五代开始又加入了很有挑战性的丧尸模式,进一步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耐玩性,以至于后来系列好几部都延续了这个模式(其实双人合作模式也很好玩,只不过被丧尸模式的光环给遮盖了)。

        战地系列则更加注重多人模式。常规模式地图人数可以达到64人,可操作各种载具进行作战。比如汽车,船,战斗机,轰炸机,坦克,自行火炮,自行高炮,装甲车,机甲(战地2142)甚至战马(战地一)等等。为了突出团队合作,一般分为突击兵,医疗兵,支援兵和侦查兵四个兵种,各兵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和优势。战地更强调合作,往往一两个配合巧妙得小团队就能打得对面怀疑人生,躲在出生点瑟瑟发抖……战地经常给的人感觉就是一场激烈得空地一体攻防战!喜欢大战场氛围的玩家不容错过。

        其实两个系列的游戏只有玩家自身体会才能得到直观真实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喜好是有差异的。这两个系列对我个人来说是都喜欢玩,平等对待。现在的情况是玩着战地五,等着使命召唤16发售~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金庸先生的小说里,曾塑造过一个“扫地僧”形象。他其貌不扬,但一出手就让人不得不服气,让人看得很过瘾。

        那么在现实生活里,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扫地僧”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人生,往往比小说里写得更精彩、更令人动容,比如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这位中国传奇老兵:柴云振。他用一生,抒写了一段属于中国老兵的传奇。

        1984年9月的一天,四川省岳池县的一个小伙,拉完煤后开着拖拉机到山下的加油站加油。这个小伙名叫柴兵荣,他当时的工作就是在公社开拖拉机。

        在等待加油的间隙,他走到了加油站报纸架旁,随手拿起一份9月12日的《四川日报》翻看起来。当他翻到报纸第四版的时候,上面一则寻人启事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寻人启事的内容如下:

        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柴云振,原是我部三营八连七班班长,有一手食指断了一截,在朝鲜朴达峰阻击战斗中身负重伤,后与部队失去联系……

        为什么这样一条看似普通的寻人启事,会引起柴兵荣的注意呢?因为他的父亲柴云正。

        柴兵荣觉得很不可思议,报纸上要找的这个人,跟父亲实在太像了。

        首先,是父亲也有当兵的经历。自柴兵荣记事起,父亲就和一个普通的农民没什么两样。唯一的不同点是,父亲有时候无意中会提到自己年轻时有过当兵打仗的经历,而且父亲还有一个一直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的退伍证。

        其次,是在部队里的职位一样。柴兵荣依稀记得,父亲说过他在部队当过班长。

        再次,就是那根断指。柴云正也有一根断指,断的也是食指。以前他也问过父亲这根手指是怎么回事,但对方总是摇摇头不肯说,所以他一直搞不清楚具体原因。

        思来想去, 柴兵荣基本确定报纸上要找的就是他父亲。 于是,他兴奋地赶回家中,把报纸拿给父亲看。一到家,他便激动地问道:“ 爸爸,这是不是找的你哦?

        比起柴兵荣的激动和兴奋,已经58岁的柴云正显得很是淡然,他不以为意地说:“ 人家找的是柴云振,你爸爸的名字叫‘柴云正’,字都不一样,怎么会是找我哦!

        但是柴兵荣却不愿放弃,连连劝说父亲:“ ‘振’和‘正’字音相近,而且事实与你的情况完全相同。你不妨去问一问,看找的人是不是你!

        儿子都这么说了,柴云正却依旧不为所动,他说:“ 是我又怎么样,我还要去让国家把我养起来吗?

        不过最终柴云正还是没有拗过儿子,因为儿子给出了一个让他没办法拒绝的理由:如果身份能确认,就有机会再见见自己的老战友、老首长了。对于这个理由,柴云正真的无法拒绝。退伍32年,他和老战友们都失去了联系,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好不好,他是真的想再去看看老兄弟们。

        最终,在儿子的不断“劝说下”,柴云正同意按照《寻人启事》上的地址,去试试看。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为了赶紧带着父亲找到解放军,柴兵荣还把家里准备过年的猪都给卖了,拿来当成路费。

        那么,柴云正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凡经历,让部队时隔30多年还一直在寻找他的下落呢?

        1951年5月16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打响。当时彭德怀为了保存实力,已经下令所有主力部队都退到三八线以北休整。

        之所以这样做,也确实是没办法:

        一方面,当时我国和朝鲜的航空力量都很弱,而美国在这方面的情况则好得多。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后勤保障情况不容乐观。每一次冲一线,战士们都只能靠自己随身背的弹药和粮食维持;而每一次补给用得差不多了,就只能后撤休息。

        另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我军战士们也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他们确实需要休整一下了。

        彭老总的命令一下,主力开始按批次后撤休整。但就在这关键的时候,狡猾的美军却发动了一次迅猛的反攻。一时间,我军有些措手不及。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正在北撤途中的15军军长秦基伟,收到了司令部的紧急命令:

        率军迅速到金化以南芝浦里地区占领要点,组织防御,以此阻拦敌人的行动,进而掩护志愿军东线主力兵团撤退。

        对秦基伟来说,接下这道命令是承受了巨大压力的,当时15军自己剩下的弹药都不多了。军令如山,秦基伟答复彭老总:“至少顶住10天”。在这个答复前,秦基伟还说了8个字:我们采取一切手段。

        5月29日,美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等各种先进武器的掩护下,往朴达峰直扑而来。朴达峰是阻挡敌人北上的军事要地,一旦敌人占领这里,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对我军展开毫无遮拦地追击。在这种情况下,守住朴达峰,阻击敌人前进,是15军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这场阻击战一直打到6月3日,我军抵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但战士们也有不少伤亡。当时负责守卫朴达峰的是15军45师134团,七连和九连加起来只剩下40多人。等到6月4日下午,在敌人的轮番进攻下,九连和七连主阵地先后被敌人占领。

        在这种情况下,三营前沿阵地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必须要派人把丢掉的阵地夺回来才行,这样才能堵住敌人的进攻缺口。但是这个任务要交给谁呢?正好当时柴云正从师警卫连补充到八连当七班班长,于是营长武尚志就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柴云正。

        之所以把这一关键任务交给柴云正,是有原因的。柴云正22岁就参军了,23岁参加渡江战役。那时候他就是先遣队的机枪手,每一次他都冲在最前面。这场硬仗打下来,柴云正立下了二等功。自从 1950年10月入朝以来, 柴云正在部队也是屡次立功,可以说他是全营的一员猛将。

        任务交给他,营长武尚志很放心。虽然他也知道,这很难。

        当时,柴云正带领的7班 一共只有13个人,但敌人的数量却是他们的数倍。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能蛮干,而是要智取。通过对两个阵地的观察,柴云正认为在白天正面强攻并不可行,只有等到晚上趁着夜色掩护找机会夺回阵地。

        但真到了晚上,柴云正却发现,敌人不是一般的狡猾。他们到了晚上依旧没有放松警惕,会间续向空中发射照明弹,那耀眼的白光洒下想要趁着夜色掩护实在太难。不过柴云正并没有着急,他细细观察照明弹发射的情况,发现照明弹虽然是持续发射,但是每两颗照明弹中间都有一段四五分钟的间隙。

        于是靠着这一段间隙,柴云正带领着5位战士一路躲避从阵地的侧后方潜伏了上去。阵地上的敌人哪会想到志愿军战士竟然会“神兵天降”,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柴云正带着战士消灭了。而第一个山头阵地也算是顺利夺了回来。

        而第二个山头阵地,比起第一个,夺取的难度无疑更大。它不管是高度还是险峻程度,都要超过第一座山头。而且经过柴云正带领战友偷袭第一座山头后,敌人也“学聪明了”,他们在照明弹间隙会朝着阵地前开枪扫射。

        在这种情况下,柴云正只能改变原本的计划。他让几位战友隐藏在两个方位对着敌人的火力点放冷枪,而他自己则带着另外几名战士绕过敌人的火力,从崖壁上攀援而上,逐步靠近第二个山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两次被敌人发现,枪林弹雨向他们倾泻而来。但不管是柴云正还是战友,都没有丝毫退却,他们相互掩护着一路挺进到半山腰,把敌人布置在这里的兵力全部消灭。没了这些“拦路虎”,他们迅速往山顶窜去,正好当时山顶的敌人在开会,就这么被他们“一锅端”了。至此,我军原本丢失的两座山头又重新被夺了回来!

        但敌人对于这两个阵地也是“势在必得”,刚刚夺取的战地又被志愿军夺回去了,他们又怎会善罢甘休。天亮时分,敌人的飞机在2号阵地投下了大量炸弹,将2号阵地炸得千疮百孔。之后他们又纠集了两个团的兵力,往2号阵地直扑而来。

        虽然柴云正和战友不愿放弃已经到手的2号阵地,但是经过敌人的轰炸,再加上将要面对两个团的兵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团部还是向柴云正和其他战士下达了撤出阵地的命令。

        之后的战斗中,我军这两个阵地几经易手,最终又失而复得。而柴云正带领的七班战士,也只剩下3人(包括柴云正)。

        正当柴云正又一次带领战友夺回高地,返回营地吃完饭准备休息的时候,前方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在敌人猛烈的攻势下,阵地又一次失守。只听营长武尚志一声大喊:“八连七班,去把阵地给我拿下来!”

        前几次收到这个命令,柴云正都是大声说:“保证完成任务”,但这一次他却只是看着营长没说话。营长这才知道,原来他手下已经只有两个人了。

        营长没有说话,默默地把自己身边的两个通讯员给了他。就这样,加上柴云正一共5个人,冲了上去。柴云正对他们说: “就是死也要夺回阵地!”

        有着前几次夺取阵地的经验,在其他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他们又一次摸到了敌人阵地的后面。当摸清敌人的火力分布后,在柴云正的指挥下,5人配合默契地消灭了敌人,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随着他们临近山顶,柴云正发现在山顶的拐角处,有一个半掩的山洞。按照以往的经验,柴云正猜测这可能是敌人驻扎在山上的营部指挥所。这一次可是逮到“大鱼”了。柴云正和战友悄无声息地一步步靠近敌人的指挥所,眼看尽在一眼前,柴云正拿出一颗手榴弹,直接扔了进去。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指挥所的敌人伤亡惨重。侥幸活命的敌人纷纷挣扎着从洞中逃了出来,往山下跑去。当这些逃命的敌人到半山腰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另一股敌人,两伙人加起来有100多人,而此时山顶的柴云正和战友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于是这些敌人又一次开始了对阵地的攻势。虽然敌人人多势众,但是柴云正和战友占据着有利地形,在手榴弹和机关枪的招呼下,敌人一时间也没有办法冲上阵地。眼看伤亡惨重,敌人只能放弃,再次仓皇往山下逃去。

        然而,此时柴云正的形势也很不乐观,其它4位战友已经全部牺牲,而他自己也是全身多处受伤。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阵地保住了。

        一个人,站在阵地上,下面是100多名敌军,但他却活了下来。晚年柴云正把这段经历说出来时,还有人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不只是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美国人当时也觉得上面肯定不只一个中国兵。为了摸清情况,美国人派了4个人先上去,柴云正很聪明,他冲着4人吼道:“缴枪不杀,志愿军优待俘虏!”

        这样理直气壮地大吼,一时间也是让几个美国鬼子有些愣神,他们不知这位看似“瘦弱”的中国士兵哪来的勇气,难道他身后还有其他人?不过柴云正可不管几个美国鬼子的想法,当即对着他们就是一梭子弹,4位美国鬼子被他当场击毙了3个。

        正当柴云正准备扣动扳机消灭最后一个美国鬼子的时候,冲锋枪里却没有子弹了。此时的柴云正全身多处负伤,但他又怎会坐以待毙,他当即就扔了枪冲上去和美国鬼子展开了肉搏战。

        那个美国鬼子人高马大,但柴云正毫不退缩。那天还下着雨,两人就滚倒在满地的泥泞里打斗。在扭打中,柴云正揪掉了对方的一只耳朵,正当他准备顺势去扣对方眼珠子的时候, 对方一仰头,张嘴把他的右手食指一口咬了下来。

        从那以后,柴云正就失去了一根食指。他不愿意跟家里人细说这件事,因为那天的战斗实在太过惨烈。

        食指断了,柴云正依旧没有放弃,他死死抓着对方不放。这时候美国鬼子抓到了一块石头,当即就往柴云正脑袋上招呼,虽然柴云正竭力抗拒,但最终还是晕了过去。美国鬼子以为他死了,又怕我军援军赶到,所以赶紧站起身来,往山下逃去。

        原本柴云正是在和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现在突然间战斗停止,敌人撒腿就跑。这突如其来的安静也让昏迷中的柴云正突然惊醒,他睁开眼睛,只见那个美国鬼子已经跑出去近百米远。

        于是他挣扎着,一点点挪动,抓起了刚才敌人丢下的枪支,用最后的力气支撑着自己瞄准了敌人。当他用左手扣动扳机的时候,只听“砰”的一声,那个跑远的美国鬼子应声倒地。而柴云正,也再一次昏倒在了阵地上。

        在整个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正率领着全班战士,共夺回三个敌占山头,歼敌200多人。仅他一个人就消灭了100多名敌人,捣毁了一个敌人指挥所。

        既然柴云正立下这样的大功,他又为什么回到家乡做起了农民呢?

        当战友们赶到这个高地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敌人尸体,还有已经昏迷奄奄一息的柴云正。他当即就被战友送到了战地医院,当时柴云正全身受伤多达24处,始终昏迷不醒。

        当时部队领导对救治他的事情都很重视,彭老总、杨成武等都先后到医院看望他,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位了不起的英雄。但战地医院条件有限,为了能让柴云正得到更好的医治,他被送回国治疗了。

        当柴云正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已经身处内蒙古包头市部队医院了。在医院,经过一年多治疗,他才终于伤愈出院。但那个时候抗美援朝战争还未结束,柴云正所在的部队也还在朝鲜,很多他认识的战友都已经在战斗中牺牲了,他也没办法寻找部队。

        于是,不想给部队添麻烦的柴云正在1952年4月,领了三级乙等残疾军人证后,直接在医院办了复员手续。当时,组织还专门给他发了80元补助费和1000斤大米的票据。他就带着这些东西,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四川岳池的老家。

        回到老家的柴云正从来没有对人说起过自己的功绩,就是家人,也只知道他曾经当过兵打过仗,但具体细节也不太清楚。虽然离开了部队,他却始终以部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地方上发光发热,先后担任过大队长、乡长、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位。

        直到他58岁,才有了开头那一幕,儿子看到报纸,劝他去部队证实身份。此时的志愿军15军已经改编为空降兵部队,驻扎在湖北。儿子柴兵荣就陪着父亲一路从四川辗转来到了湖北。

        当他们风尘仆仆地来到军部大门时,站岗的哨兵看他们在门口四处张望,于是就主动问道:“你们找谁?”柴云正淡然地说:“我是柴云振。”

        当哨兵把这一情况汇报以后,不一会儿,里面就小跑出一位工作人员,他正是发出那则寻人启事的温铁汉,他是军群联络处长。

        不过对于这件事,温铁汉也十分谨慎,生怕弄错了人。他询问了柴云正很多问题:比如他的食指是怎么断的,原来在那个连、排、班,等等。

        这些事情虽然过去了33年,但是在柴云正脑海里,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日,他一一如实回答。至此,柴云正的身份基本已经能够确定。但唯一让温铁汉拿不准的,就是“正”和“振”的问题。柴云正说他一直没有改名,就叫“柴云正”,而不是《寻人启示》里的“柴云振”。

        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温铁汉专门请来了在柴云正昏迷后,把他背下阵地的战友孙洪发,并安排两人见面。两人见面前,温铁汉并没有告知柴云正要见的是谁,他是有心想再检验一下。

        不出所料,两人一见面,柴云正一眼就认出了老战友,紧紧地抱在一起。至此,温铁汉确认: 没错,就是他了!

        可能有读者读到这里,还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事隔30多年后,部队会发寻找启示找柴云正呢?

        原来,战斗结束后,彭老总和军长秦基伟就把柴云正的事迹上报了,没多久部队就发布了1952年的第一号命令: 授予 柴云正特等功臣称号。而且,他所在的八连也成了英雄的部队。之后,他的事迹在军中得到了广泛宣传。

        但当军功章送来时,大伙儿才发现柴云正找不到人了,此时他已经回到了老家。那时候有人认为,他回到国内伤没有治好,已经牺牲了;也有人认为,如果牺牲了,为何没有遗体,肯定是复员回老家了。对此,秦基伟下令: 必须千方百计找到柴云振。

        然而,部队派人几乎寻访了全国每一个省市自治区,但始终没有查到柴云振的下落。这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柴云振的名字上,当年为他填名字的战友董贵成是山东人,说话和四川人口音不同,误将“正”写成了“振”。

        不只是我们的部队没有忘记他,朝鲜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大英雄。1980年,金日成访华的时候,和邓小平同志聊起了30年前的那些峥嵘岁月,顺便向邓公打听了起了柴云振。

        邓公也早就听说过此人,于是便问原15军军长秦基伟。得知柴云振下落不清后,邓公当即指示:“哪怕是大海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来!”

        所以,当柴云振终于找到的消息汇报到邓公处时,他也是满怀欣慰,说:“找到了柴云振,我也就放心了。”

        后来,柴云振还被金日成邀请赴朝鲜访问。故地重游,几多感慨,曾经战斗的地方现在早已是绿树成荫,但那些峥嵘岁月却始终存于心间。

        2018年12月26日,特等功臣柴云振,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93岁。

        晚年时,总有人问柴老:“在老家务农的30多年里,有没有想到过自己成了大英雄?”老爷子总是笑着摇摇头,他觉得当兵的上战场保家卫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哪怕打得只剩下他一个人也是如此。这或许就是老兵们最可爱之处,明明是壮举,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句:应该的。

        老兵不死……

请推荐几部中国海军的**

        1947年初,杜鹏程被调到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社工作,半年后又奔赴前线,深入到王震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做了一名随军战地记者。

       当时,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精锐部队20多万人,在数十架飞机的配合下,声言三天之内攻取延安,而西北野战军以装备很差的2万余人,与相差悬殊的敌军在陕北周旋、拼杀,展开了一场保卫延安的殊死搏斗。形势异常险峻,杜鹏程到达部队才几个月,西北野战军二纵即减员过半,他所在的六连竟由原来的90多人锐减为十多人。

       这些感人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杜鹏程,他含泪在日记中记下那一个个难忘的战斗场面,有时将装日记的包袱放在膝盖上写,有时宿营以后趴在老乡的锅台上写,即使在硝烟弥漫、子弹横飞的阵地上,他也照写不误。

       一次,旅政委杨秀山发现杜鹏程写作的“武器”竟是一根将笔尖捆扎在树枝上的东西,需要不停地蘸墨水。就关切地对他说:“笔对你来说,和枪杆子一样重要,”于是当即批条子给供给部,指示为杜鹏程配发一支好笔,很快,一支“金星牌”钢笔便到了团里,团政委将这支笔转交给杜鹏程时,郑重地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一支笔,抵得上一支劲旅。”

       在行军途中和群众、部队聚会上,杜鹏程不止一次见过彭德怀,而且听到过有关这位“彭大将军”的许多战斗故事。这些在部队中广为流传的故事令随军记者杜鹏程心驰神往,很想近距离接触这位神话般的人物。

       1948年秋,这样的机会来了,在黄龙山的一个窑洞里,彭总召集全体前线记者谈话,说了三四个钟头,彭德怀谈到延安保卫战的重大意义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谈到了他自己:“我这个人没有什么,要说有一点长处的话,那就是不忘本。”当时,杜鹏程亲耳听到那响如洪钟般的话,激动不已。采访中,彭总质朴谦和,平易亲切,他说甘愿当“扫帚”供人民使用,觉得他自己就是比群众和战士多吃一口野菜,也是深为惭愧的!杜鹏程深深感受到:彭总忠心耿耿,时时把人民群众和战士们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这一切,在我心里产生的不是抽象的意念,而是激动人心的巨大形象。伟大的中国革命,造就了许多光辉灿烂的巨人——我是带着广大指战员强烈的崇敬心情来描绘彭德怀将军的形象的,他来自现实斗争生活,也是来自广大指战员的心里。”

       1949年他开始构思一部长篇作品,不禁萌生了要将西北战场这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诉诸笔端、昭示后人的强烈冲动,他说:“难道这些积压在我心里的东西,不说出来,我能过得去吗?……也许写不出无愧于这伟大时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生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的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做自己作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1949年底,杜鹏程到达新疆喀什葛尔城后,着手创作《保卫延安》了,他整理了战场日记,仔细回忆西北战场,构思着他的小说。他看了《战争与和平》、《铁流》、《日日夜夜》等描写战争的长篇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写得很好,特别是把小部队写得很细,他觉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应该写一部气魄大、范围广、大兵团指挥的长篇来。在新疆,他写了100万字报道文学稿子,装了两麻袋,用毛驴驮着回到内地。一位商人说:“你在新疆发财了吧,驮的是金钱吧?”一位大娘说:“你给老娘驮回两麻袋粮食吧?”杜鹏程摇头说:“不是,不是,是两麻袋书稿!”

       杜鹏程在列写作提纲时,前后反复四次,其间还到随军采访的原独四旅几个团进行深入调查。二军政委、喀什军区政委兼南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得知情况后,给予杜鹏程极大的支持和关怀,当面勉励他说“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把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这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书写出来,让它安慰死者,鼓励活者,教育后者。” 自1950年动笔,杜鹏程经常通宵达旦,与昏暗的小煤油灯相伴15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一部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

       “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杜鹏程这样回忆当时艰苦创作的情景。以至草稿完成的当天,他倒头便睡,直至两天两夜后,才从睡梦中惊醒,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他饥饿之极,便拉上几个记者一同上街吃羊肉包子,他的食量和狼吞虎咽的样子令同事们大惊失色,过后有位记者告诉杜鹏程妻子张文彬说:“你这老杜可不得了,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包子,这哪儿是吃,简直在喝油。”

       四年间,这部作品先后历经9次修改,由最初的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后又变成30多万字,前后被杜鹏程涂改过的稿纸足可以拉一大马车。杜鹏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凝聚他心血的手稿,“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时序交错,似乎和我无关,调我到大城市学习,我就把稿子带到大城市;让我到草原上工作,我就把稿子驮到马背上……”

       当初,这本书从初稿、定稿、审查、出版都是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负责的,1953年春,总政文化部设法将杜鹏程从新华社新疆分社借调出来,到北京住了一年,集中精力反复修改,确定以小说形式反映1947年3月至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其间还将书稿送给国防部长彭德怀征求意见。当年底书稿就完全定下来了,列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解放军文艺》1954年第1、2期分别选发了“蟠龙镇”和“沙家店’两章,后由总政文化部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杜鹏程对自己的书稿牵挂如子女,希望它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又将一份打印稿寄给了素不相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并写了信,冯连回两封信,约他到自己家里一谈,杜鹏程知道,冯雪峰不仅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革命,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文坛上地位颇高。

       当得知杜鹏程只有32岁时,冯雪峰感叹地说:“还是个青年,不过,像这样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尤其是能写出描绘彭德怀将军形象的文章,真是不容易,要我写我也不一定能写出来,”冯从总体上对这部作品做了估价,说:“这是一部史诗,虽然在艺术上还比不上《铁流》、《水浒》及《战争与和平》那样的辉煌,可以说这是一部史诗的初稿,将来还可以不断修改……你自然有能力把它搞成和古典杰作争辉的作品。”当晚他们谈到凌晨三点。第二天冯雪峰又打电话给杜鹏程,约他再谈一次,并说他已经向《人民文学》编辑部做过推荐,希望他们先刊发该书的部分章节,还说,他已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位负责同志商量过了,希望作者用两周时间,将一些地方做点修改,在1954年元月十日左右交出版社,然后加快印刷,争取在三月份能与读者见面,这使杜鹏程“心里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涛”。

       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达到近百万册,这部作品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争购争读的可喜景象,有评论说,作者以澎湃的激情。高昂的笔调,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解放军指战员的人物群像,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般的意志,成为鼓舞和教育中华儿女的楷模,为这部小说付出心血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撰写了两万字的长文《论(保卫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发表在当年《文艺报》第14、15期上,该文指出:“这本书的很大的成就,我觉得是无疑的。它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它的英雄史诗的基础已经确定的了。”还说“作者以战斗的精神,写出了这样的革命战争,于是作品就具有迫人的鼓舞力量。”文化部长茅盾先生也评论说:“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是用巨斧砍削出来的,粗犷而雄壮;他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尖端,构成了紧张热烈的气氛,笔力颇为挺拔。” 《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首先,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作品不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为誓死保卫党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着充分而精彩的描绘;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作品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保卫延安》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结合;在严酷的典型环境中刻画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气势恢宏,笔调豪放、粗犷;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但就“史诗”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的要求而言,《保卫延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还不够广阔,对敌人的刻画显得单薄,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也不够丰富多彩,节奏上略嫌单调。作品的这些不足,带有一定时代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局限,然而,这只是白璧微瑕,《保卫延安》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达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1978年12月,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1979年这部书第4次重新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杜鹏程将冯雪峰的2万字长文《论(保卫延安)》放在小说卷首,以表达对这位文学前辈的深切怀念。《保卫延安》的声誉一路飙升:“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的艺术形象”、“建国初期第一部讴歌人民解放战争的名著”、“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的里程碑”。

亮剑:王副军长为何会怕李云龙一个师长?看看赵刚的军衔就知道了

       中国海军的**类型按时间主要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我根据这三个阶段整理出了几部值得推荐的:

下面根据剧单的序号把这六部剧进行一下简介:

古代:

1、《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讲述了甲午年间我们的先辈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

       简评:剧中海军对垒场面占据了影片将近一半时间的情况下,还能将影片打造得有一定的冲击力,可以说冯导确实很牛。

2、《甲午风云》

       该片讲述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反对李鸿章主和,指挥北洋舰队英勇抗击日本海军,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的故事。

       简评:?《甲午风云》让我领悟到军人不仅在纷繁的战局中斡旋,具有超凡的智慧,更有直面人生的勇气。在敌人的无情的冷血的火炮攻击下,以邓世昌为首的众将士接受着惨烈的命运,这些都是军人独具的个人品质,充满魅力。

近代:

3、《南海风云》

       讲述的是1974年1月西沙海战,我们海军抵挡南越敌舰的故事。

       简评:这部剧真实展现了当时海军的风采,有些遗憾的是,当时的**制作很难还原海战的全过程。但是并不耽误这部剧的好看!

4、《海军突击队》

       《海军突击队》讲述了中国海军和日舰抗衡的故事。中国海军力量薄弱,仅有三艘军舰停泊在江阴,难以跟日舰抗衡;为保存战力,参谋部决定暂不与日舰正面作战,而在长江布下水雷,以阻遏敌军内进,另方面特拟出一个进攻计划,将一艘鱼雷快艇伪装成渔船,乘夜驶进上海外滩,企图施以突袭。

       简评:**开头用老人回忆故事进行倒叙,让人眼前一亮,展现了中国海军的有勇有谋和不惧死亡的气势。

5、《海鹰》

       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鱼雷快艇部队中队长兼“九九”号艇艇长张敏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作战任务。他带领快艇中队,进驻到远离大陆的一块小岛礁“鬼屿”设伏,待机打击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的国民党海军舰队。

       简评:真没想到五十年代也能拍出这么好的海战片,炸艇弃舰前的降旗很细节。最后一幕,舢板上海军将士们簇拥着破损国旗的画面让人动容。

现代:

6、《红海行动》

       该片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该片体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把中国军事题材影片推向新的高度。

       简评:作为一个非军事迷、非战争迷、非政治迷的“三非影迷”,在不知道卡司构成、不了解基本剧情的情况下,我竟然眼睛都舍不得眨、一秒都舍不得落下的看完了这部两个多小时的**。

       我的感受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实实在在的觉得:真好看。当然了,血腥场面过多,不建议带小孩看。

       历史时间的江河,记忆力了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耻辱。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了林则徐英雄,一场宏伟的严禁吸烟,让我们中国人吐气扬眉!八年的抗日战争,我国的小米加步枪,应对八国联军的飞机场和火炮,是多么的大的差距,却迈入了抗日战争的获胜!到国民政府与中央红军,是邪不胜正,中央红军用性命和血水,换得了全国人民的释放,是全国人民的齐心合力,让我国不会亡国!大家的我国,踏过了耻辱;踏过了辛酸;踏过了艰辛。

《亮剑》中,副军长却在师长眼前怂了

       现在是:我国稳定,大家过着美好的生活。可是,大家别忘记了以往,忘记了历史时间,使我们时刻警觉自身,要做有良心的我们中国人,我们要团结一致,才不容易遭受别个我国的欺压!回首过去,使我们更为顽强;回首过去,使我们更为自信心。回首过去,使我们更为引以为豪。我们的中国,是充斥着奇妙颜色的我国,我们要承继老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实质!

       俗话说得好官大一级碾死人,指的便是岗位小的人迫不得已听从上一级。殊不知在电视连续剧《亮剑》中,一个堂堂的副军长却在一个师长眼前怂了,还因而舍弃追求完美自身的深爱的人,它是为什么呢?要了解副军长的军阶相比师长高多了,我认为,实际上疑点重重。

李云龙一共有两个老婆

       假如还对李云龙最熟悉的人就了解,在《亮剑》里李云龙一共有两个老婆,在其中第一个媳妇秀芹是根据赵刚了解的,殊不知在她们的新婚夜,秀芹却被日军给劫走了。最后秀芹在李云龙进攻平安县时,英勇献身在了竞技场上。对于李云龙的第二个媳妇则是战地风云护理人员田雨,它是李云龙在野战医院住院治疗时了解的。历经李云龙数次追求完美,长娶到田雨。

       但是李云龙在追求完美田雨的情况下实际上并不顺利,尽管田雨也对李云龙有好感,可是那时候也有一个人也想追田雨,那便是王副军长。对于王副军长为什么也会喜爱田雨,剧里并没有详解。可是在大部分人来看,当王副军长追求完美田雨时,李云龙应当知难而退才算是,终究那时候李云龙或是一名师长,岗位比王副军长要低一级,看到王副军长时还要行礼的。

李云龙旧没有把王副军长当回事

       殊不知令人想象不上的是,好像李云龙几乎就没有把王副军长这一上级领导当回事。当应对来源于王副军长的市场竞争时,李云龙不但一点没有把田雨交给王副军长的含义,乃至还隔三差五的言出得罪王副军长。更为令人觉得难以置信的是,尽管王副军长的等级比李云龙要高,可是好像王副军长也怕李云龙这一师长,那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最先李云龙往往不把王副军长当回事,并并不是由于李云龙不明白军营生活里的规格型号。由于当李云龙或是一名旅长的时,他看到老旅长就十分的尊重,几乎都不容易得罪老旅长。实际上在我来看,李云龙往往敢得罪王副军长,除开其好勇斗狠不害怕的性情外,关键也有两层面缘故,第一个缘故便是尽管王副军长等级比李云龙高,可是李云龙并不认同。

二人以后的爱恨情仇

       在李云龙负伤住院治疗期内,喜爱到了医院门诊的护理人员田雨,因此便进行了对田雨的追求,殊不知这时又冒出此外一位骄傲自大,这人恰好是李云龙以前的搭档王副军长,说到李云龙和王副军长的情分,两个人也有过那样一段恩仇,当初王副军长派到李云龙身旁当专员办,依次谋害了李云龙身旁的司令员和连长,李云龙也是十分憎恶王副军长,在一次围歼中,李云龙拿着枪让王副军长带领冲峰,好运的是,王副军长活了出来,这才拥有二人以后的爱恨情仇。

       据统计,王副军长以前仅仅军队里的一名专员办,之后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在消失了一段时间后,竟然保证了比李云龙这一师长等级也要高的副军长部位。对李云龙而言,他的岗位是以农村基层一步一步依靠军功升上去的,因而他对这一突然冒出的上级领导原本就不讲道理。乃至是在李云龙的内心,可能还曾猜疑过王副军长这一职位来历不明。

赵刚是纵队副政委,一点也不比王副军长低

       王副军长垂涎田雨的美貌,即便早已拥有媳妇依然要想追求完美田雨,李云龙一看到王副军长,气小一处来,上来便和王副军长基础理论,这时的李云龙仅仅师长等级,殊不知王副军长早已是副军长,照理说王副军长要大李云龙一头,殊不知在王副军长眼前,李云龙没有分毫惧怕,基本上话就把王副军长说得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最后,李云龙也取得成功地追到田雨。

       此外一个缘故则是尽管那时候李云龙的等级仅仅师长,可是和他另外发生的赵刚早已是纵队副政委了。而纵队副政委等同于是军队里副军级的职位,一点也不比王副军长低。因此 在李云龙来看,自身变成军长是早晚的事儿,因此 也就没有必需怕王副军长了。而王副军长往往会怕李云龙一个师长,实际上也和李云龙的赫赫战功相关。

       殊不知令李云龙千万没有想的是,在很多年以后,自身恰好是栽在了这名王副军长的手上,之后,他总算找到机遇,设计方案诡计给李云龙扣到了“大军阀”的遮阳帽,不堪耻辱的李云龙最终挑选打枪自杀。李云龙一死,王副军长本以为还有机会贴近田雨了,仅仅他想不到的是,田雨获知李云龙的噩耗后,在牢中割脉,也追随李云龙而去,让人拭泪。

       好了,关于“战地4解放军形象”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战地4解放军形象”,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